常现丝虫病

常现丝虫病

概述:常现丝虫病(filariasis perstans)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(胸腔、腹腔和心包)、肠系膜、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流行于中非、南美洲,通过库蠓传播。某些流行地区,人群感染率在90%以上。

病因

病因:雌虫长、宽为(70~80)mm×120μm,雄虫长、宽为45mm×60μm。微丝蚴长、宽为200μm×4μm,无鞘膜,无规则的周期性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与罗阿丝虫病相似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常现丝虫病可长期寄生而不产生症状,但有些病例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,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,与罗阿丝虫卡拉巴肿相似,有头痛、关节痛、神经精神症状、肝脾肿大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,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炎,甚至心力衰竭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可并发关节炎、心包炎、严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,血液可找到微丝蚴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诊断

诊断:诊断有赖于血液内找到微丝蚴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应与盘尾丝虫病、欧氏丝虫病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甲苯达唑疗效较好,100mg/次,2次/d,连服30天。乙胺嗪单一疗程效果欠佳,常需几个疗程。剂量为5~6mg/(kg·d),2~3周为1个疗程。

预后

预后:预后与阿罗丝虫病,但不累及视神经。

预防

预防:预防原则与其他丝虫病类同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